只需要一台手機就能搞定,是多數人認為做 Podcast 簡單、低成本的原因。就算未來會花錢,也只會花在升級設備,或是邀請重量級來賓吧?
不過,據聲歷其境與眾多 Podcaster 的合作經驗,錢不是花在設備,而是花在這三大隱藏成本:
1. 改版重工:定位不清 → 腳本反覆修改 → 錄了又重錄 → 剪輯重做。
2.內容不一致:沒定下節目規範(片長、欄目、口吻)→ 每集節目內容不一 → 企劃、剪輯時間增長。
3.協作摩擦:沒 SOP → 檔名混亂、版本走丟 → 與剪輯師、企劃者溝通來回爆增。
簡單來說,設備是工具,可以因應預算調整;「沒想清楚」才是節目製作費用會不會遠高於預期的決定因素。
所以能讓一檔 Podcast 製作費用省 50% 的關鍵,不是在一開始就壓低成本,或貨比三家買到高 CP 值的錄音設備,而是在開始前思考這 5 個關鍵問題。
- 你為什麼要做 Podcast?
- 誰是節目真正的聽眾?
- 你如何維持聽眾的「黏著力」?
- 你是否為節目進行了專業分工?
- 你怎麼定義 Podcast 「成功」了?
這篇文章用 5 個關鍵問題,帶你在開始製作 Podcast 前就想清楚方向,避免無效重工,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節目。
如果還不清楚定位,聲歷其境開設的〔節目藍圖工作坊〕可以幫你釐清品牌與受眾目標,並提供從企劃、邀約來賓、節目錄製、剪輯到上架的一條龍服務。
第一件事:你為什麼要做 Podcast?
為什麼定位是第一步?因為製作 Podcast 的核心邏輯是:定位決定製作規格,製作規格決定成本投入。
Podcast 一句話定位公式
給【誰】,提供【什麼價值】,用【什麼形式】,每【多久】更新一次。
例:給「成長型上班族」,提供「職涯技能」,用「訪談+虛擬履歷健檢」,「每週三」更新。
以下是這四個製作決策層面包含的重點:
- 「給誰」 → 決定內容深度、語言風格、平台選擇
- 「什麼價值」 → 決定節目架構、嘉賓類型、話題方向
- 「什麼形式」 → 決定錄製方式、後製複雜度、設備需求
- 「多久更新」 → 決定團隊規模、工作流程、預算分配
3 種 Podcast 類型的資源需求差異
透過以上定位公式,分析好自己的節目後,可以看看自己節目屬於以下 3 種 Podcast 類型的哪一種。
1. 曝光型:重質不重量,需要高製作價值
- 長片長(45-90分鐘)吸引深度聆聽
- 精緻後製提升專業形象
- 知名嘉賓增加話題性
2. 經營型:重互動與持續性
- 中等片長(20-45分鐘)保持黏性
- 固定單元建立聽眾習慣
- 社群經營與聽眾回饋機制
3. 轉換型:重轉換路徑設計
- 短片長(15-30分鐘)降低收聽門檻
- 明確 CTA 與導流機制
- 效果追蹤與優化調整
曾有一位客戶原本說節目的定位是「分享職場經驗」,做到第 5 集才發現自己的真正目標是「引流自己的職涯陪跑課程」。本質一下子從曝光型轉向轉換型。
如此一來,就需要重新錄製更精準的導購內容,在節目中增加 CTA 設計,以及課程轉換的追蹤機制。原本錄製的集數變成「測試版」,整個製作流程、品質標準、後續經營都要重新設計。
這就是為什麼定位必須在第一步確定,因為它是整個資源配置的基礎。
第二件事:誰是節目真正的聽眾?
Podcast 內容對不對味,能否累積起粉絲,取決於你在跟誰說話。
受眾會決定你的內容方向、語氣、節奏、片長、來賓類型,甚至決定你該在哪個平台上架。
在還未上架節目之前,可以試著用人物誌(Persona)畫布,去把想像中的聽眾輪廓變成真實人物:
- 誰? → 性別/年齡(數據)、職業、
- 收聽情境? → 通勤?運動?睡前?
- 聽眾的需求 /痛點? → 聽眾打開你的 Podcast,是想學到知識、聽人閒話家常,還是快速獲得產業資訊?
如果你已經有上架過幾集內容,大多數 Podcast 平台都會提供基礎的聽眾輪廓:性別、年齡、地區、收聽時段。
這四個指標看似簡單,卻能大幅提升選題精準度。
🔹 範例 1
如果發現聽眾大多是 30–40 歲的男性、集中在台北與新竹,很可能多數是工程師或科技業從業者。
這時候比起聊「生活閒談」,也許「產業趨勢解析」或「工作方法分享」,才能吸引並留住他們。
🔹 範例 2 — 教育型內容
你正在做一檔英語學習節目,後台顯示聽眾主要是 22–26 歲女性、收聽時段集中在通勤時間或半夜。
這群人正值大學與社會新鮮人階段,她們的需求多是「考試準備」、「面試技巧」、「職場英語」,題材如果切在這些場景,收聽率就會明顯提高。
同主題不同受眾:標題示例
受眾不同,如何呈現你的主題內容也會因此不同。例如同樣是一位科技業人資(HR)開設的節目,面對大眾、科技業面試者的節目標題也會不同。
- 大眾向:〈面試被問到的 3 題,怎麼答最快上岸?〉
- 專業向:〈科技業資深面試官:我如何從履歷拆出你的職能曲線〉
大眾向的話,Podcaster 應該解決求職者的焦慮感,提供立即可用的答題公式。
若是專業向的話,可以在節目裡加入專有名詞、過往實際案例,建立權威地位,分享企業內部視角和判斷框架。
第三件事:你如何維持聽眾的黏著度?
在區分清楚自己的聽眾輪廓後,下一步就是設計提高聽眾的黏著度,思考聽眾收聽後,「為什麼他們想留下?我做了什麼讓他們想繼續聽?」
讓聽眾參與製作是種方法,例如每集固定讓聽眾問問題,並在下一集回應,或是反過來問聽眾,並唸出聽眾投稿的回應,形成互動和連續性。
也有節目會製作聽眾專屬的回饋,可能是寫封感謝信或送出小禮物給前 10 名常留言者
當然最有效的手段,還是優化節目內容,讓聽眾留下來。
鮮明的風格與特色、主持人的敘事方式以及節目整體氛圍,都是吸引聽眾的關鍵。
第四件事:你是否為節目進行了專業分工?
內容發想極其珍貴,創作者的熱情不應該消耗在繁瑣執行面,而是投注在真正產生價值的環節。
你當然可以親手處理音檔剪輯、逐字稿和上架,但我們將一集 Podcast 製作的流程進行拆解,並計算需要的工時:
- 企劃/腳本:1–2 小時
- 錄音(含架設/測試):1–2 小時
- 剪輯/混音/音質優化:3–6 小時
- 封面/縮圖:0.5–1 小時
- show notes/章節/上架:0.5–1 小時
- 社群與 Newsletter:0.5–1 小時
→ 新手 DIY 通常一集 6–8 小時起跳
考量到大多數 Podcast 新手不是全職創作者,很難將大量時間投入,委外後製或是交給專業團隊也是一個相對節省時間精力、能專心製作節目的選擇。
模式 | 適合對象 | 你需要做的事 | 優點 | 風險/成本 |
---|---|---|---|---|
DIY(自己全包) | 時間多、預算緊的新手 | 全部 | 現金支出最低、學習多 | 超耗時、品質不穩、易倦怠 |
委外後製(剪輯/混音/封面) | 有內容力,缺後製人力 | 錄音+審稿 | 省時、省力、品質穩 | 溝通與檔案流程需建立 |
專業團隊全案 | 追求效率與品牌品質 | 決策+審核 | 交付穩定、時程可控 | 單價較高,但整體成本常更省心省時 |
聲歷其境提供「彈性合作模式」,只租錄音室 Podcast、單集後製、或由Podcast 公司全案製作,都可以視預算與人力彈性調整。
如果不想委外,你同樣可以善用 AI 科技工具,包括 NotebookLM、ElevenLabs 等等,將這些任務委託給人工智慧,讓自己保持創作動力,持續前行更久。
點此試用 10 款最實用的 AI 工具:《 2025 用 AI 一鍵製作 Podcast 的全攻略》
第五件事:你怎麼定義 Podcast 「成功」了?
很多創作者做 Podcast,一開始只想著「先做再說」。但做到中途,卻常出現一種迷惘:下載數沒有想像中高、粉絲留言也不熱烈,不知道節目帶來了什麼效益。
如果沒有「成功的標準」,你會很容易陷入比較:看到別個節目的下載數覺得焦慮、看到別人的來賓名單覺得自己不夠厲害。
對不同的節目來說,成功的樣貌其實完全不同。有些人追求「曝光」,有些人著重「轉換」,有人把 Podcast 當成知識庫或品牌,持續累積權威。
可是當你先定義好 KPI,就能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,也能更有方向地評估每一集是否在進步。
以下是 SoundOn 平台提供的 Podcast 數據,可以從中選取幾項常見的 KPI 指標。

其中 SoundOn 官方文章注重「不重複下載數」,它是由總下載數過濾掉重複行為後的數據,因此更貼近真實的聽眾人數。相較於「訂閱數」,它更能反映實際收聽的狀況。
畢竟訂閱容易灌水,甚至有人訂閱了卻從未打開來聽。反之,不重複下載數幾乎等同於「真正在聽的人數」。
進一步觀察單集的平均不重複下載數,你甚至能推算出節目的忠實聽眾基礎。
這個數據同時也是節目能否盈利的重要指標。依照 SoundOn 說法,只要單集平均不重複下載數突破 1000,你的節目就有機會吸引廣告合作與品牌贊助。
器材花 1–2 萬買得到;清楚的方向與流程,能省下 N 倍的反覆試錯。在開始前,先把這 5 件事想清楚:目標、受眾、流程、分工、KPI。
如果還不確定怎麼規劃,聲歷其境也提供【節目藍圖工作坊】協助你釐清方向與預算配置。
聲歷其境 已經協助製作過許多知名 Podcast 如婊姐必請、跳脫 DO 式圈、聽天下等等,無論是新手還是想強化品牌內容,都能獲得專業支援。
在位於松江南京捷運站附近、設備完善且舒適的錄音室,從節目錄製、後期剪輯、廣告配音到影音拍攝,我們都能提供一條龍服務,幫助你輕鬆打造屬於自己的 Podcast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