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dcast 持續成長,越來越多人希望用聲音建立自己的品牌或內容。
但真正開始錄音後,大家很快會發現:光靠手機錄音,音質往往不佳。要讓節目有專業感,「Podcast 錄音設備」就是基礎。
本篇將全面解析 麥克風、錄音介面(混音器)、監聽耳機、配件與錄音環境,並且在每個設備類別中給出 不同使用場景的建議。
無論你是剛入門的新手,還是想升級到專業級的創作者,都能找到適合的方案。
麥克風選購入門:USB、XLR、動圈、電容怎麼選?
市面上的麥克風種類繁多,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「該選哪種麥克風?」以下從 連接方式 與 收音方式 兩大面向,幫你快速釐清方向。
連接方式:USB vs XLR,新手與專業的分水嶺
在連接方式上,麥克風主要分成 USB 與 XLR 兩種。
- USB 麥克風:即插即用,直接連結電腦即可錄音。操作簡單、攜帶方便,非常適合新手或單人錄製。
- XLR 麥克風:需要搭配錄音介面,雖然成本較高,但能保有更強的擴充性,提供更穩定的音質,並適合多人 Podcast 或進階製作。
- USB/XLR 雙模:例如 Shure MV7,可同時滿足入門與進階需求,對於還在摸索的創作者是一個彈性選擇。
👉 選購建議:以 Podcast 新手入門或單人錄製節目來說,其實選擇「USB 麥克風」和「動圈式麥克風」麥克風較友好。「USB 麥克風」讓你可以連結到電腦、筆電使用,不需外接其他器材如混音器,更適合新手 podcaster 或較低預算者使用。

收音方式:動圈 vs 電容,環境決定選擇
除了連接方式,麥克風的收音原理也會影響你的錄音效果。
- 動圈式麥克風:只收錄靠近麥克風的聲音,抗噪能力強,適合在環境吵雜的房間或多人訪談時使用。
- 電容式麥克風:靈敏度高、能捕捉更多聲音細節,適合安靜的錄音室或需要高音質的創作者。
👉 選購建議:對 Podcast 新手入門或 單人錄製節目來說,動圈式麥克風 是較好的選擇。它的收音集中、抗噪能力強,即使在環境較吵雜的情況下,也能保有清晰的人聲表現。
如果你的錄音環境並非專業錄音室,動圈麥克風會比電容麥克風更實用。因為電容式過於靈敏,即便在安靜的小房間,也可能收進冷氣、電風扇等細微雜音,導致後製處理更繁瑣。
型號 | 類型 | 介面 | 價格 | 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Samson Q2U | 動圈 | USB/XLR | NT$ 2,350 | 入門級麥克風、CP 值高、雙模靈活 |
Audio-Technica ATR2100x | 動圈 | USB/XLR | NT$ 2,980 | 新手入門,收音清晰、輕便 |
Blue Yeti | 電容 | USB | NT$ 4,490 | USB 經典,操作簡單 |
Rode PodMic | 動圈 | XLR | NT$ 3,690 | 音質厚實,專為語音設計 |
Shure MV7 | 動圈 | USB/XLR | NT$ 8,490 | 雙模、多功能,內建 DSP |
Shure SM7B | 動圈 | XLR | NT$ 12,700 | 專業廣播標準,音色溫暖 |
Rode NT1-A | 電容 | XLR | NT$ 6,785 | 靈敏度高,錄音細緻 |
Sennheiser MK4 | 電容 | XLR | NT$ 15,500 | 專業級錄音,細節豐富,低噪聲 |
Rode SmartLav+ | 電容 | 3.5mm | NT$ 2,100 | 領夾設計,便攜 |
雖然一支專業級的 Podcast 麥克風 動輒上萬元,但市場上也有許多 價格親民又高 CP 值的選擇,非常適合剛起步的創作者。
「入門款」不一定代表音質差,只是專業款通常具備更寬的動態範圍與更低的底噪,能完整捕捉聲音層次。
錄音設備:錄音介面(Audio Interfaces)
錄音介面(也常被稱為「音訊介面」或「混音器」)是一種把聲音訊號轉換成電腦能處理的數位訊號的設備。
大部分新手只需要一支 USB 麥克風,接上電腦就能立刻開始錄音,既直覺又省錢。Podcaster 為什麼還需要錄音介面?
錄音介面的核心作用,包括以下幾點:
- Loopback:能同時錄製麥克風與電腦音訊,遠端訪談或線上會議錄製必備。
- Reverb / 特效:一鍵開啟混響,特別適合歌回或直播。
- 多軌錄音:多人 Podcast 可分軌錄製,後製時更靈活。
對於初學者來說,這台看起來四四方方、價格不斐的設備,往往「酷炫卻不必要」。

它不像麥克風那樣「必不可少」,然而,隨著節目經營一段時間後,你會發現 錄音品質的重要性,對於追求穩定與專業的創作者而言,錄音介面能讓你的 Podcast 更快邁向專業化。
另外,在多人錄製時,每一支麥克風都能以獨立聲道錄製,可以透過混音器調整每條音軌,在後製時也更方便剪輯。
型號 | 輸入數 | 特色功能 | 適合場景 | 價位 |
---|---|---|---|---|
Elgato Wave XLR | 1 路 XLR | 附 Wavelink 軟體、Loopback | 單人直播、Podcast 新手 | NT$ 5,390 |
MAONO AME2 | 2 路 | 一鍵 Reverb、AI 消人聲 | 歌回直播、入門錄音 | NT$ 7,800 |
Focusrite Scarlett Solo (4th Gen) | 2 路 | 高音質前級、附 DAW 軟體 | 音樂製作、Podcast | NT$ 5,900 |
Yamaha AG03MK2/AG08 | 2–4 路 | 一鍵 Reverb、Loopback | 歌手、直播 | NT$ 20,000 |
Zoom PodTrak P4 | 4 路 | 專為隨時移動錄製設計 | 雙人/多人訪談 | NT$ 5,980 |
RodeCaster Pro II | 4–6 路 | 觸控螢幕、全功能調音 | 專業 Podcast 工作室 | NT$ 26,500 |
Audient Evo 8 Podcast 套組 | 4 路 | Smartgain 自動增益、Loopback、附耳機麥克風 | 雙人 Podcast、訪談新手 | NT$ 12,000 |
錄音設備:監聽耳機(Headphones)
為什麼需要監聽耳機?主要是錄音時你能即時聽到自己的聲音,立刻知道是否有爆音、雜音、環境干擾,或是講話距離太近/太遠。
這能避免「錄完才發現整段無法用」的情況,也可以在當下得知情況後,就在錄音軟體或錄音介面上做標記,後續方便剪輯。
另外使用喇叭監聽時,聲音會被麥克風收進去,產生回授(回音)。而監聽耳機能讓你清楚聽到錄音內容,又不會影響麥克風收音。

監聽耳機推薦型號
- Audio-Technica ATH-M40x:經典入門款,CP 值高。價格為 $3,500 左右。
- Beyerdynamic DT 770 Pro:專業錄音室常見,聲音自然。價格為 $6,500 左右。
- Superlux HD681:是一款超級平價的監聽耳機,適合 Podcast 初學者。價格為 $800 左右。
錄音設備:配件與環境(Accessories & Environment)
除了麥克風、錄音介面與耳機這些主要設備外,許多看似不起眼的小配件,也會直接影響錄音品質。
舉例來說,防噴罩可以有效避免發音時的爆破音,防震架則能減少桌面敲擊或震動帶來的雜音,而一支穩固的 麥克風支架(桌架或懸臂架)能讓錄音過程更舒適,也能確保麥克風維持在最佳位置。
除了器材,錄音環境的處理同樣關鍵。
即便擁有昂貴的專業麥克風,如果環境迴音或雜音過大,最終成品依然會失真。
簡單的做法包括使用厚窗簾、地毯或書櫃來吸音;若想更進一步,可以添購 吸音棉或反射濾罩,打造小型錄音室般的效果。
如果還不確定錄音設備要購買哪一些,聲歷其境也提供【節目藍圖工作坊】協助你釐清方向與預算配置。
聲歷其境 已經協助製作過許多知名 Podcast 如婊姐必請、跳脫 DO 式圈、聽天下等等,無論是新手還是想強化品牌內容,都能獲得專業支援。
在位於松江南京捷運站附近、設備完善且舒適的錄音室,從節目錄製、後期剪輯、廣告配音到影音拍攝,我們都能提供一條龍服務,幫助你輕鬆打造屬於自己的 Podcast!
Podcast 錄音設備選購常見問題(FAQ)
Q1:新手要先買哪些設備?
只要一支 USB 麥克風即可,後續再依需求升級錄音介面與耳機。
Q2:USB 麥克風夠用嗎?
對單人錄音來說絕對夠用,但多人 Podcast 建議升級 XLR 麥克風 + 介面。
Q3:動圈 vs 電容,哪個比較適合 Podcast?
動圈適合吵雜環境,電容適合安靜空間與追求細節的錄音。
Q4:多人 Podcast 一定要錄音介面嗎?
建議一定要有,因為需要多軌錄音,後製才有彈性。
Q5:預算有限該怎麼配?
入門建議 Samson Q2U(USB/XLR 雙模)+ 一副監聽耳機;未來可直接升級到錄音介面。